2016-03-21 09:51来源:江苏热线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15年10月04日08:02
图为8月2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泗顶村航拍的田园风光(谭凯兴/摄)
2014年11月以来,“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进入新阶段,广西各地迅速行动,全面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活动。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和“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持续推进,各阶段有机联系、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互为促进。“生态乡村”活动是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清洁乡村活动的“升级版”。生态乡村建设中,广西全区近5万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常驻基层一线,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力同进步。
改善人居环境 破解“垃圾围村”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曾回忆起自己年青时代第一次到广西、到桂林的美好往事。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今年上半年,广西全区财政累计投入“三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专项活动资金87.2825亿元。“村屯绿化”示范村屯竣工2589个,农村绿化美化水平大幅提升;“饮水净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成105个,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41万人;“道路硬化”村级道路建设里程1248.4公里,农村道路通达率不断提升。
众多变化中,最令农民满意的是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今年上半年,广西全区累计清运、处理垃圾414.3万吨,新建了垃圾处理设施8.61万处(套),广大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电视动员大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曾指出,开展生态乡村活动,需要突破资金的瓶颈。要对各种资金和物资科学合理安排、加强使用监督。即使经济特别困难的地方,也不能坐等“天上掉馅饼”,要把群众发动起来,把能办的事情先办起来。
“垃圾围村”的问题一直是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的老大难。村民每天都把生活垃圾集中拿到山脚下或往河里扔,越放越多、越放越臭。收集的垃圾怎么处理?谁来负责处理?这些问题困扰着乔老村党总支部。
生态乡村建设活动开展后,乔老村党总支部多次召集群众开会讨论,并达成共识——“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垃圾处理费用由各屯屯长收取,然后交到村委统一管理,按月付给清洁工人工资。垃圾处理费专款专用,每年定期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此外,乔老村党总支部还通过发放《致村民的一封信》和《美丽马山靠大家 清洁乡村我先行》倡议书、开设清洁乡村宣传专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使村民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提升,不但配合地把垃圾放到垃圾池,还纷纷主动上缴保洁费。
生态能生财 创收有奔头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优良生态,是关系广西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今年7月底举行的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说道。
同样是在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对包括生态种养发展工程、生态旅游发展工程在内的《广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十大重点工程进行了部署。陈武表示,发展生态经济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随着生态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广西各地以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为重点,推进农业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各具特色的地方发展模式不断涌现。
南宁市横县实施“甜玉米种植—秸秆养牛—牛粪种蘑菇—菇料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桂林市全州县、恭城县,贺州市富川县、玉林市容县等地实施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代表的循环农业产业链;玉林市玉东新区打造52平方公里的“五彩田园”村屯建设示范区;桂林市在灵川县、雁山区、阳朔县连片建设“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生态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增加了群众收入,推动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人称“小漓江”。阳朔县阳朔镇矮山门村距遇龙河不到1公里。2014年4月,矮山门村组建了阳朔县第一家农家乐专业合作社。
为保障村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卫生有专人清扫保洁,农家乐合作社自发创立了合作社经营户“提留公益保洁基金”机制。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和完善了“三清标准”、综合整治管理机制、保洁员制度等制度,保障了清洁工作的常态化与长效性。
在合作社的榜样作用下,村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村民筹资15万元,政府整合资金,实施了自来水安装工程;村民自行对村前近80亩闲置土地进行了调剂和整合,流转给政府用于生态田园景观打造……
如今,矮山门村里的农家乐都采用统一的木质招牌、统一的房屋外立面装修,屋前的几个小餐厅也都格调一致。走进农家乐仿佛进入了一家管理严格的开放式的大型乡村酒店。据该合作社统计,今年春节黄金周,矮山门农家乐户均收入超2万元。截至今年4月,合作社7家农家乐营业总收入超过了100万元,各自比“单干”时同比至少增长了30%。当地村民开始真正尝到生态旅游的甜头。
多管齐下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治理过程亦是生态文明提升的过程。目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载体日渐丰富多彩,形式内容不断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有效化的特点。
“在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中,各地要着力在工作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建立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三者有机结合、可复制可推广的良好机制,推进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在钦州市调研生态乡村建设时指出。
今年春节前后,广西组织了10多万干部群众积极参与 “百村增绿”“百河整治”“百路通达”“百场巡讲”等行动,全区清理河(渠)道493.4公里,受益人口达194万人。
此外,广西各地还纷纷举办“最美乡村”“最美街道”“最美景区”“最美校园”“最美医院”“最美保洁员”等创建评比活动,让群众自觉主动参与到生态乡村活动中来。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绩效办调查显示,2014年度设区市“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满意度平均得分为86.87分。
7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审议由自治区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厅、金融办等部门牵头起草的《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3个配套文件。
会议对此进行认真研讨交流后认为,生态优势是广西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发展生态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广西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绿色化引领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广西“十三五”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当中,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形成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